
【修缮】包括现状整修和重点修复。现状整修主要是规整歪闪、坍塌、错乱和修补残损部分,清除经评估为不当的添加物等。修整中被清除和补配部分应有详细的档案记录,补配部分应当可识别。重点修复包括恢复文物古迹结构的稳定状态,修补损坏部分,添补主要的缺失部分等。对传统木结构文物古迹应慎重使用全部解体的修复方法。经解体后修复的文物古迹应全面消除隐患。修复工程应尽量保存各个时期有价值的结构、构件和痕迹。修复要有充分依据。附属文物只有在不拆卸则无法保证文物古迹本体及附属文物安全的情况下才被允许拆卸,并在修复后按照原状恢复。由于灾害而遭受破坏的文物古迹,须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进行修复,这些也属于修缮的范畴。
【传统形式的保护性设施】指的是通过附件防护设施保障文物古迹和人员安全,消除造成文物古迹损害的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预防性措施,有助于避免或减少对文物估计的直接干预,包括设置保护设施,在遗址上搭建保护棚等。
基础工程、地面工程、砖作工程、屋面工程
【庑殿建筑】古代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式,多用于皇家、寺庙的建筑。(见图1)
【歇山建筑】仅次于庑殿建筑的一种建筑形式。(见图4)
【硬山建筑】一种人字形两坡屋面建筑。(见图2)
【悬山建筑】两端屋顶伸出山墙之外悬挑的建筑。(见图3)
【攒尖建筑】将屋顶积聚成尖顶形式的建筑。(见图4)
【正脊】坡屋面最顶端,沿房正面方向两斜坡面相交而成之脊。(见图1、图2)
【垂脊】指垂直于正脊,处于屋面与山面交界处,沿屋坡顶坡面而下的屋脊。(见图2、图3、图4)
【戗脊】博风至套兽间的一段称为戗脊。(见图1、图6)
【博脊】指歇山屋面中两端山面山花板下、屋面上端的压顶砖结构。(见图5)
【博古脊】屋顶面上端屋脊的一种压顶结构形式,形似博古形状。岭南地区普遍采用。(见图13)
【龙船脊】屋顶面上端屋脊的一种压顶结构图案似龙船形状。岭南地区普遍采用。(见图14)
【正吻】又称“鸱吻”“吻”。正脊两端与其他屋脊相交的节点高出龙头型的装饰物。(见图1)
【吻座】正吻背下之承托物。
【吻下当沟】庑殿屋顶吻座下之当沟。
【兽前】垂脊垂兽以前之部分。(见图1)
【兽后】垂脊垂兽以后之部分。(见图1)
【垂兽】垂脊近下端之兽头形雕饰,亦称角兽。(见图l、图12)
【套兽】仔角梁头上之瓦质雕饰。
【仙人】垂脊屋角最下端之雕饰。(见图12)
【陶塑】陶质的雕塑艺术品,又称“石湾陶塑”。陶塑瓦脊,又叫“花脊”,岭南地区屋面常见的一种工艺。被广泛运用于屋宇、庙堂、宫观等建筑的屋脊装饰上。雕塑方法有贴型、提型、捺塑和刀塑等。(见图70)
【灰塑】又称“灰批”、“灰雕”。岭南地区传统建筑屋面常见的一种装饰工艺。主要材料是石灰或蚝壳灰。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艺上,明清两代最为盛行,以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用得最多。(见图71)
【陇】屋顶上之瓦,上下赓续排列谓之陇。
【山】建筑物两端,前后两屋顶斜坡角内之三角形部分。
【山尖】山墙上身以上之三角形部分。(见图34)
【山花】歇山屋顶两端,前后两博风间之三角形部分。(见图5)
【山墙】建筑物两端之墙。
【黄道】正脊下线道瓦之一种。
【当沟】正脊或垂脊之下,在瓦陇之间之瓦。
【歇山】悬山与庑殿相交所成之屋顶结构。(见图5)
【悬山】又称“挑山”。将桁头伸出至山柱中线以外,以支屋檐之结构法。(见图3)
【大连砖】正脊下线道瓦之一种。
【大群色】正脊下线道瓦之一种。
【正当沟】正脊之下,瓦陇之间之瓦。
【平口条】正脊或垂脊下线道瓦之一种。
【满面黄】博脊与博脊间之空隙遮盖瓦。
【满面绿】博脊与博脊间之空隙遮盖瓦,色绿。
【斜当沟】垂脊下瓦陇间之瓦。
【戗檐砖】墀头上面向前部之方砖。
【碌筒瓦】岭南古建筑屋面多采用碌筒瓦屋面,以利于排水、散热、抗风。(见图72)
【琉璃瓦】敷有琉璃之瓦,多黄色或绿色亦有蓝黑及他色者,宫殿庙宇所用。
【花边瓦】小式瓦陇最下翻起有边之瓦。
【合孔屋面】又称“阴阳瓦”。指清制用板瓦进行仰俯扣盖、上下合拢的小式黑活屋面。
【干搓瓦屋面】指清制小式黑活仰屋面,不做筒盖瓦,也不做灰梗,全部用底瓦相互套搭,在两底瓦之间蚰蜒当上,再压,一层底瓦垄。
【仰瓦灰埂屋面】指清制简易型小式黑活合瓦屋面,不做盖瓦座,用瓦灰泥抹成灰梗代替盖瓦垄。
【清水脊】小式瓦作屋脊之一种。
【板瓦】横断面作小于半圆之弧形瓦。
【青瓦】灰色无釉之瓦。
【檐】伸出至墙或柱以外之部分的屋面。
【出檐】屋顶伸出至建筑物之外墙或外柱以外,谓之出檐。
【苫背】指在屋面木基层的望板上,用灰泥分别铺抹屋面隔离层、防水层、保温层等操作工艺。
【翘角】指屋面檐口由直线变为曲线起翘点向外上升至翼角。
【宝顶】指亭子建筑中的宝顶,由顶珠和顶座组成,有园珠形、多面体形、葫形和仙鹤形等。(见图7)
【廊】建筑物内狭而长,上有遮盖;不为居处,而为通行道之部分。(见图8)
【楼】两层高以上之建筑物。牌坊上有斗栱及檐屋之部分。(见图18)
【盘头】硬山墀头戗檐砖下之二线道砖。
【象眼】建筑物上直角三角形部分之通称。台阶下三角形部分。(见图53)
【正房】在住宅主要中线上之主要建筑。
【厢房】正房之前,左右配置之建筑物。
【勾头】筒瓦每陇最下有圆盘为头之瓦。(见图9)
【滴水】陇沟最下端有如意形舌片下垂之板瓦。(见图9)
【牌楼】又称“牌坊”,由乌头门演变而来,有分冲天柱式和屋脊顶式二种。是区域标志性装饰建筑。(见图16、图17、图18)
【明楼】又称“正楼”。牌楼正中之楼。(见图18)
【次楼】三间或五间牌楼,在次间之楼。(见图18)
【夹楼】牌楼正次楼之间楼为夹楼。(见图18)
【边楼】牌楼上两边之楼。(见图18)
【回水】下檐伸出较上檐减少之尺度。
【收分】由下至上逐渐减少之斜度。
【托泥当沟】歇山垂脊下端垂兽莲座下之当沟。
【压带条】正脊或垂脊线道瓦之一种。
【角柱】在建筑物角上之柱。(见图22)
【角梁】正面及侧面屋顶斜坡相交处(即垂脊),最下一架在斜角线上,伸出至柱以外之骨干构架。(见图22)
【连砖】正脊或垂脊下线道瓦之一种。
【进深】建筑物由前至后之深度。
【鼻头】清水脊上两端翘起部分。
【明间】建筑物正面两柱间之部分。(见图19)
【梢间】建筑物在左右两端之间。(见图19)
【次间】建筑物在明间与梢间之间。(见图19)
【尽间】梢间之外特别之附属间。(见图19)
【拦土】磉墩与磉墩间之矮墙,高同磉墩。
【重檐】两层屋檐谓之重檐。(见图1)
【柱门】砌墙遇有柱处留出不砌之部分。
【前殿】宫殿或庙宇,正殿以前之次要建筑物。
【举架】为使屋顶斜坡或曲面而将每层桁较下层比例的加高之方法。
【倒座】在建筑物主要中线上与正房相对之屋。
【排山】硬山或悬山山部之骨干构架。
【排山勾滴】硬山悬山或歇山、博风上之勾头与滴水。
【斜长】方形或长方形对角间之距离。
【博风砖】硬山上部随前后坡做成博风形之砖。
【散水砖】台基下四周,与土衬石平之墁砖,以受檐上滴下之水者。
【承缝连砖】歇山博脊下之连砖。
【镬耳墙】也称“云墙”“茶壶杯”岭南传统民宿山墙形制,因其山墙形似镬耳,故称“镬耳墙”。(见图15)
【干摆砖墙】砌筑精度要求最高的一种墙体,青砖经过精细加工,磨砖对缝,不用灰浆,一层层干摆砌筑而成。
【丝缝墙】又称“细缝墙”仅次于干摆墙。砖缝厚度2mm的砖砌墙,多用于要求较高的大面积部位。
【淌白墙】将砌面铲磨平整,砌筑灰缝不大于6mm的墙,多用于砌筑规格要求不高的墙体。
【三顺一丁】又称“三七缝”。砖在墙体上的摆放,以长宽厚三面为准。长向顺面调平摆为顺,宽向顺面调平摆为丁,墙每层摆砖一块丁砖,并且三块顺砖为一组进行摆砌。(见图35)
【意大利批荡】又称“拉毛”(又摩登批荡),是指在建筑物外墙沙粒抹灰面层未干时用工具拉出毛头,使其具有凹凸感。
【墙肩】墙顶上或斜坡或圆坡部分,亦称签尖。
【上身】墙壁裙肩以上,山尖以下之部分。(见图34)
【槛墙】槛窗以下之矮墙。
【檐墙】檐柱与檐柱间之墙。
【扇面墙】宫殿庙宇,左右金柱间之墙。
【廊墙】檐柱与金柱间之墙。
【隔断墙】建筑物内部,前后金柱间之墙。
【台明】又称“阶基”、“阶台”。用砖石结构围砌而成,用以承托房屋木架构和墙体荷载的承台基座。(见图36)
【影壁】又称“照壁”。是一种用砖砌筑的墙体,放在院门之内或院门之外,起隐避或装饰作用。分为一字影壁、八字影壁、撇山影壁等。(见图20)
【砖雕】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广东砖雕按技法分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见图73)
木作工程
一、大木作
【圆柱】阵列负责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投影截面为圆形。
【方柱】阵列负责承托梁架结构及其他部分的重量,投影截面为矩形。
【檐柱】是屋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见图21)(见图22)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建筑物纵中线上的柱。金柱又有里外之别,离檐柱近的是外金柱,远的是里金柱。(见图21)(见图22)
【金童柱】又称矮柱、瓜柱。置于梁上,下端不着地的短柱,其承重与普通之柱相同。(见图21)
【雷公柱】清制庑殿推山和攒类构架上所使用的受力构件。
【轩】厅堂房屋常用一种结构,南方厅堂多为前轩后廊。
【荷包梁】轩梁及回顶三界梁上之短梁,中弯起做荷包状。似“月梁”。
【扁作梁】架于两柱上之横木,截面呈矩形。
【圆梁】架于两柱上之横木,截面呈圆形。
【轩梁】指轩步的承载弯弧形项蓬的承重梁,有圆形和扁形截面二种。(见图33)
【轩望板】在轩排架中轩梁上所用椽子上的望板。
【虾弓梁】轩梁弯曲似弓形。
【拼接梁】以木板拼接而成的梁。
【桃尖梁】在有廊的建筑上,主要的梁多半由前后两金柱承住,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在有斗栱的建筑中叫桃尖梁。(见图31)
【桁】梁头与梁头间,或柱头科与柱头科间之上,横断面作圆形,承椽之木。(见图21)
【椽】桁上与桁成正角排列以承望板及屋顶之木材,其横断面或圆或方。(见图21)
【梁头】梁之端。
【圆木桁条】又称“圆木檩条”。承椽之圆木,架于梁端或牌科之上。
【嫩戗木】又称“仔角梁”、“仔角果”。竖立于老戗上之角梁。(见图23、32)
【老戗木】又称“大角梁”、“老角果”。房屋转角处,设角梁,置于廊桁与步桁之上者。(见图23、32)
【戗山木】摔网椽下所填之齿形斜木。
【棹木】是大梁两端,梁头底部的装饰木板,斜插在丁字栱的升口上。(见图24)
【帮脊木】脊桁上之通长木条,与桁平行,以助桁之负重。也称扶脊木。
【斗盘枋】枋子之上,承托座斗之枋。斗盘枋上不置斗者则称定盘枋。
【枋子】小于梁之辅材,断面为长方形。
【牛腿】又称“撑栱”。在混合结构中,梁下面的一块支撑物,作用是将梁支座的力分散传递给下面的承重物。
【柱中销】用以连接、锁定零件或作装配定位用,也可以作为安全装置的零件。
【平口木楼板】平口楼板的外形是表面光滑,六面均为平直的长方形板块。
【企口木楼板】板面呈长方形,它有榫和槽,背面有抗变形槽,铺装时相互搭接。
【角背】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见图22)
【鳖角壳板】是钉置在卷棚屋面屋脊部位弯椽上面,作圆弧形蓬状顶的木板。
【梁垫】垫于梁端下连于柱内之木条。
【菱角木】老戗与嫩戗之相交处之三角形木材,在扁担木之下者,称为菱角木。
【抱梁云】山雾云的陪衬装饰板。架于升口,抱于桁两边之雕刻花板。(见图24)
【昂翘】是与“栱”垂直相交的纵向栱件。“翘”盖在“栱”上相互搭交,落于座头槽内,形成斗栱的第二层基础构件。(见图25)
【昂嘴】“昂”的外端特别加长,似鸭嘴形状,称它为“昂嘴或昂头”,它平行垒叠在华栱(或翘)的升上,是形成斗栱第三层的栱件。(见图26)
【卷戗板】戗角立脚飞椽背上的木板。
【垫栱板】又称“栱眼壁”,两牌科之间所垫木板。
【山花板】又称“疝垫板”,用于歇山房屋的两端歇山山尖,封闭山面的木板。
【关刀弯连沿】是沿翘角部分飞檐椽椽头或檐椽端头弧形上升的弯形连檐。
【摔网板】覆在摔网椽上之木板称为摔网板。
【关刀里口木】位于出檐椽与椽间之木条,以补椽间之空隙者。
【封檐板】又称“檐口板”,是指在檐口或山墙顶部外侧的挑檐处安置的木板。(见图74)
【博风板】又称“排疝板”,是歇山或悬山屋顶的山尖部分屋面伸出山墙或山花板外,钉在伸出山尖悬挑桁头上的木板。
【椽碗板】又称“檐稳板”,指按椽径挖凿梳口洞的木板,让檐椽穿洞而过,用于固定屋面檐椽的卡固板。多用在高规格建筑上。(见图27)
【闸椽】闸椽是椽与桁间隙处所钉的间断木板。
【山雾云】屋顶山界梁上空处,两旁依山尖,左右木板,刻流云飞鹤等装饰。(见图24)
【蒲鞋头】梁垫之下,复有栱状之垫木,以增梁端搁置之稳固。(见图24)
【瓦口板】锯成瓦楞起伏状之木板,钉于檐口,以稳瓦间空隙。
【圆形飞椽】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外端的椽子。
【立脚飞椽】戗解处之飞椽,作摔网状,其上端逐根立起,与嫩戗之端相平者。
【摔网椽】又称“翼角翘檐椽”。出檐及飞檐,至翼角处,其上端以步柱为中心,下端依次分布,逐根伸长成曲弧,似摔网状。
【矩形摔网椽】摔网椽的截面呈矩形。
【半圆荷包形摔网椽】摔网椽截面呈半圆形。
【茶壶档轩椽】轩式之一种,多用于廊轩。
【飞椽】椽端伸出,稍翘起,以增屋檐伸出之长度。(见图21)
【矩形飞椽】椽端伸出,稍翘起,以增屋檐伸出之长,呈矩形。
【圆形椽子】桁上,与桁成正角排列,以承望砖或望板及屋顶之木材,横断面呈圆形。
【矩形椽子】桁上,与桁成正角排列,以承望板或望砖及屋顶之木材,横断面呈方形。
【荷包形椽】又称“荷包椽”。圆形椽为方便安装望板或望砖,形成荷包状以铺钉望板或铺设望砖。
【椽花】搁置在桁条上,用于椽挡分位。
【方木搁栅】又称“方木楼楞”。与墙平行布置,放在梁上来支承铺面、铺地石板或者天花板的木条。
【方木桁条】又称“方木檩条”。承椽之方木,架于梁端之上。
【桁檀】桁檀是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名词不同,功能一样。有斗栱的大式建筑称为“桁”,无斗栱的大式或小式建筑则称为“檀”。(见图22)
【莲花头】莲柱上部,雕莲花形之部分。
【椽子】搁置在桁上,用来承托望板或望砖及屋顶之条木,多为圆形或半圆形截面。
【弯椽】指对弓形椽、船蓬椽等弧形的通称。均为矩形截面。
【戗角】歇山或四合舍房屋转角处之屋面结构。
【眠檐】俗称面沿,出檐椽及飞椽尽头,厚同望砖之扁方木条,以防望砖下泻。
【勒望】钉于界椽上,以防望砖下泻之通长木条。
【椽稳板】椽与桁间空隙处所联之通长木板。(见图27)
【枕头木】屋角檐桁上,将椽背与角果背平之木。
【夹樘板】连机与枋子间之木板。窗两横头料间之木板。
【望板】椽上所铺以承屋瓦之木板,代望砖之用。(见图27)
【彩】斗栱上每出一拽架谓之一彩,正书作踩。(见图29)
【栱】大式建筑半栱上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置于翘或昂之端上略似弓形之木。(见图28)
【翘】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伸出之弓形木。(见图25)
【昂】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见图28)
【出踩】斗栱之翘昂自中线向外或向里伸出谓之出踩。俗书出踩。(见图29)
【斗栱】又称“辅作”、“斗科”、“牌科”是我国古代建筑一种特色木构件,在大式建筑上是不可缺少的装饰构件。具有悬挑、支撑传力和装饰作用。(见图28、图29)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是将一斗三升栱的中脚去掉,改为安插垂直于栱的麻叶板,使之由栱、升、麻叶三件组成的斗栱。
【柱头大斗】指正对檐柱之上的斗栱,以柱梁为轴,栱件左右对称分布的斗栱。
【五踩单翘单昂斗栱】【七踩单翘重昂斗栱】清制斗栱以栱中心点为一踩,每叠加一翘(式一昂)就增加二踩,以此类推。(见图30)
【平座斗栱】指支撑楼层、楼板、檐口带有伸出的平台的斗栱,起悬挑支撑作用。
【单昂一斗六升斗栱】在一斗三升(一个坐斗和三个升)栱上,再叠置一个较长的栱件而成,只有一层昂。
【平座】是指楼层楼板檐口带有伸出的平台。
【内里品字斗栱】指没有昂只有翘,里外对称、左右对称的斗栱。
【溜金斗栱】是将撑头木尾端制成向上的斜杆,按举架斜度从檐柱轴线部位溜到金柱轴线部位的斗栱。
【寻杖栏杆】是指在扶平以下只有简单装饰的栏杆。
【方罩】将隔断做成门洞形式,多用于分隔性能的空间,其形式如“方型罩”。
【斗盘枋】清称平权枋,是置于廊枋之上,大枋口皮与柱头平,其口再加一层枋称斗盘枋。
【清水望板】小式瓦作屋脊下椽上所辅以承屋瓦之板。(见图27)
【鹤颈椽】是轩结构上所用的构件,其形弯弓形似鹤颈为弯椽的一种。(见图33)
【里口板】是填补飞椽之间空隙的牙齿形填补板,其凹槽是嵌飞椽,钉在檐椽式望板之上。
二、小木作
【隔扇】又称“格扇”。带木格门扇的一种门。(见图38)
【挺子】门窗扇的上、下横料称上、下冒头,两侧边料称边挺。
【宫式芯屉】指花纹图案为直角形拐弯的一种古式木窗心屉,如蔡式、方格式。
【万字芯屉】花纹带有“卍”形古式木窗的图案。(见图39)
【冰裂纹芯屉】用棂条组成如冰裂纹状图案的心屉。(见图39)
【三交六鰕菱花芯屉】由三根棂条呈等边三角形排列,每三根棂条相交点的周围有六个菱角花合成的圆孔。(见图39)
【三交四梳菱花芯屉】由三根棂条呈等边三角形排列,每三根棂条相交点的周围有四个菱角花合成的圆孔。(见图39)
【牖窗】又称“什锦窗”。指院墙上的洞窗,形式多样。(见图40)
【直棂窗】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
【满洲窗】由传统的木框架镶嵌套色玻璃蚀刻画组成的窗。是广州西关地区流行的地域式窗式之一。(见图75)
【支摘窗】支摘窗分上下二排,下排平时固定,上排窗可支撑开启向外的窗。(见图41)
【裙板】装于窗下栏杆内之木板;又长窗中夹堂及下夹堂横头料间之木板。(见图42)
【上槛】又称“替装”。紧贴着檐枋或金枋下皮的横木槛。(见图42)
【中槛】位于上下槛之间的跨空横槛。(见图42)
【下槛】紧贴地面的横木槛,用于安装大门、隔扇构件。(见图43)
【花牙子】是木挂落的装饰配件,用半榫与挂落外框连接。(见图44)
【雀替】又称“角替”。是加强转角部位连接强度的装饰构件,用于立柱与梁枋连接的交角处。(见图44)
【挂落】又称“楣子”,分为木挂落、砖挂落。木挂落用于木构架枋木之下的装饰构件。(见图44)
【飞罩】又称“几腿罩”悬装于屋内部,用于室内装饰和隔断。(见图45)
【栏杆罩】罩框分三开间的形式。中间部分形式同几腿罩,两边的空间,上安花罩、下安栏杆,为栏杆罩。(见图45)
【落地罩】落地罩是相对于飞罩而言,即指两端落地的花罩。分为园罩、方罩。(见图46)
【井口天花】用枋木条做成井口方格式天花,每个井口安装天花板。
【实踏大门】用厚木板若干拼装组成的实心门。(见图48)
【攒边门】又称“棋盘门”。为两扇对开,用于室外或室内。门的四周边框采用攒边,装板心背后穿四根带。(见图49)
【撒带大门】一边有门边,一边没有门边的门,门上所穿的带均撒着头。
【屏门】用木板做成类似屏风的门,屏门一般为四扇,依门口形状分有方、圆两种。
【单面敲框档屏门】是在框档上的一面整个镶钉木板,比直拼屏门更为结实。门框即门扇板的木框,是作为门扇尺寸不大的屏门或其他门的门扇骨架。
【小木栅门扇】栅栏门是在栅栏的基础上加工成型的一种门。
【板门】由木质材料制作而成的门板叫做木板大门,包括实榻门、攒边门、礅带门等。(见图48、图49)
【门簪】是装在门板顶上的装饰构件。安装在街门中槛之上,两个或四个圆形或六方形的木饰饰件。门簪正面有素面起边,起边刻字,雕刻四季花草等多种形式。(见图47)
【冒头】指窗框的上杆。
【抱框】是指紧贴金(檐)柱子安装的边框。(见图47)
【门栊】在中槛上的室内一侧,套住门扇轴的一根木构件。
【栏杆】高台、楼或廊柱间围护和装饰栏杆。(见图45)
【直档栏杆】是在栏杆扶手横木下做有一定距离的直条形式的栏杆。
【花式栏杆】是在栏杆扶手横木下做有规则几何图案的栏杆。
【坐凳楣子】安装在檐柱下柱间,没有靠背的坐凳围栏。(见图50)
【美人靠】又称“吴王靠”、“鹅颈椅”,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的靠椅。(见图51)
【直棂条】隔扇上部或槛窗仔边以内横直支撑之细条,用以组成各种心屉图案。
【实心胶合板门】也称夹板门,指中间为轻型骨架,方木作框,内为格形肋条。中间有胶合板的实心胶合板板门。
【夹竹泥墙】采用编竹芯两面批泥的墙。
【平匾】指题字的横牌,挂在门或墙的上部。
【楹联】又称“对联”,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上。
【铁插销弹簧插】插销是一种防止门窗从外面被打开的防盗部件。
【风钩】是窗户上用于关闭和开启的零件。
【窗榻板】窗榻板是槛墙上风槛下所平放之板,又称“窗台板”。
【桶座】是紧贴窗洞壁的桶状垫板。
【大门包页】又称“龙页”,用于大门门扇上下横边转轴处的构件,一般采用铜制或铁制溜金,有防止门板散落及装饰功能。
【寿山福海】安装于实榻门上下门轴旋转构件。门扇的上转轴部分的称为“寿山”,下转轴部分的称为“福海”。
【拖栊门】岭南明清横向开合的活动栅栏拉门,木趟栊与门廊齐高,用十几条坚硬的圆木条构成,条数为单数。由矮脚吊扇门、木趟栊、硬木大门共同组成。(见图76)
【白菜头】是挂落边上花牙子的下端。
【门钉】实榻门外面的圆形突起的门钉,表现建筑等级和装饰作用。
【护墙板】又称“墙裙”、“壁板”。
【木地伏】是殿庭内的一种装饰屏障下方的木构件。
【木雕】雕塑的一种。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见图77)
【铁艺】称为铁艺术,传统的铁艺主要运用于建筑、家居、园林的装饰。(见图78)
【夹堂板单面光】涤环板又叫中夹堂板。镶在两方木条之间的木板,一般是指夹在木门窗两横头之间的木板。
石作工程
【石雕】用石头雕刻的作品。可以分为浮雕,圆雕,沉雕,影雕,镂雕,透雕。(见图79)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
【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台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又称磉石。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又称鼓墩。柱下之石。即置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置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见图52)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
【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
【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又称侧塘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置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又称步级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见图52)
【砚窝石】又称燕窝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见图52)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寓石之间斜置之石件.(见图52)
【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见图52)
【礓礤石】“礓礤”是《工程做法则例》和《营造法原》中一种较豪华的踏步,“礓礤”是带锯齿形的坡道,是供车辆行驶的防滑坡道,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见图53)
【领夯叠石】是吴制磉墩对其下面基础处理的一种做法,在鼓蹬之下,铺垫有一层与地面相平的“磉石”。(见图54)
【象眼石】又称菱角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见图53)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置之石。
【压砖板】是压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压砖板之间。
【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横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又称卷石。置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又称卷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槛垫石】垫于门槛下之石。(见图55)
【过门石】由门槛下穿过之石。(见图55)
【分心石】建筑物中轴线上,由阶条石至槛垫石之间的石件。
【门枕石】大门转轴之下,承托转轴之石。
【月亮门元宝石】是置于月亮门底部,其内弧常同月亮门圆弧的倒扇形石件。
【门鼓石】立于大门外两侧的石件。形状分为方形和圆型两种。(见图56)
【滚墩石】状如两个连在一起的圆型门鼓石,起稳固垂花门木柱,并有装饰作用。(见图57)
【夹杆石】夹住旗杆或夹楼柱脚之石。(见图57)
【幞头鼓】带有雕刻的方型门鼓石。(见图56)
【须弥座】有凹凸形曲线的台基或坛座。多为砖制或石制。
【枭】剖面呈凸面曲线状的石或砖。
【混】剖面呈凹面曲线状的石或砖。
【束腰】须弥座上枭与下枭间退进的直立部分。
【婉花结带】特指图案中以蕃草或飘带构图的雕刻。
【抱鼓石】又称坤石。两端石栏杆外围起点与终点的栏板石,其雕刻为圆鼓形。(见图58)
【罗汉栏板】不掏空栏板。(见图59)
【望柱】栏板与栏板间之上短柱。其顶端分别雕饰龙夙头、莲花头、狮子头等不同花饰。(见图59)(见图60)
【金刚柱子】束腰无突起雕饰的转角部位。
【须弥座龙头】突出须弥座的石雕龙头。
【地伏】又称锁口石。栏杆最下层之横石。(见图59)
【寻杖栏板】栏杆两望柱之间掏空栏板。(见图59)
【海墁地面】庭院内大面积铺墁。
【牙子石】简称路牙,指道路甬路两侧砌筑的栏边条形石件。
【沟门】院墙底部排水口的拦截石。
【沟露】用石制作的地面排水孔。
【带水槽沟盖】排水沟的石盖,表面带利于排水的凹形排水槽。
【石沟嘴子】排水沟挑出构件。
【石角梁带兽头】仿木角梁并做出套兽的石构件。
【透雕】指将雕刻体的某些部分进行凿透镂空,使图案形象更加逼真的手法。
【弥座四角龙头】是清制豪华做法,在须弥座上枋位置的四个角柱下安装龙头,不仅是装饰物,还有排水功能。
油漆彩画工程
【和玺彩画】古建筑彩画最高级一种,以龙凤图案为主,采用沥粉贴金手法而作。常用于宫殿、坛庙主殿和堂门建筑上,主要有金龙、龙凤、龙草、金琢墨等图案内容。(见图61)
【旋子彩画】次于和玺彩画一个等级的彩画,应用范围广,用于除宫殿之外的所有建筑。彩画图案内容主要有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墨线、大点金、金线、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雅莫玉彩画。(见图62)
【苏式彩画】江南一带以风景人物为题材的民间彩画。主要分枋心式彩画,包袱式彩画、海式彩画三种类型。(见图63)
【裱糊】用于不做油彩画的天花和墙壁隔断上的一种经济装饰。
【五彩遍装】指宋制具有丰富色彩的一种高级彩画,用于梁拱、柱、颤、椽等部位。(见图64)
【碾玉装】次于五彩遍装的一种彩画。(见图65)
【解绿装饰屋金】以土朱色为主体边缘线道用青绿两色,叠晕相间的彩画。(见图66)
【丹粉刷饰屋金】以红丹式黄丹为主色,木作叠晕的一种彩画。(见图67)
【杂间装】各种彩画进行相互穿插而组合的一种彩画。
【地】彩画之背底。
【地仗】天花彩画之背底。
【地仗灰】地仗指被漆物体表面做的硬壳底层,做地仗的材料称为地仗灰。分麻(布)灰、单皮灰地仗两大类。
【桐油】用于对木质构件防腐防潮的涂刷油料。
【熟桐油】又称练桐油,熬光油。以生桐油等材料经高温研制而成的桐油。用于对木质构件防腐防潮的涂刷油料,是调制油漆色油的基本原料。
【找头】彩画箍头与枋心间之部分,藻头之俗写。(见图62)
【盒子】彩画箍头内略似方形之部分。(见图62)
【旋子】梁枋上以切线圆形为主要母题之彩画。(见图62)
【箍头】梁头彩画两端部分。(见图62)
【花心】旋子彩画旋子之中心。
【枋心】梁枋彩画之中心部分。(见图62)
【圆光】天花彩画正中圆形部分。
【退晕】彩画内同颜色逐渐加深或逐渐减浅之画法。
【楞线】彩画枋心外之一周。
【毂轳】天花支条彩画,燕尾正中之圆心。
【莲瓣】彩画或雕刻内形似莲花瓣之母题。
【藻井】即天花。
【藻头】彩画箍头与枋心间之部分。俗作找头。(见图63)
【岔口】旋子彩画藻头与楞心间之线条。
【岔角】天花彩画方光内圆光外之四角。(见图69)
【墨线】彩画线道用墨者。
【金线】彩画所用金色线条。(见图68)
【和玺】以W形线画分为部分,内绘金龙之彩画。(见图62)
【空心枋】枋心之内无画题之彩画。
【锦枋线】彩画各部分之线道。
【烟琢墨】旋子彩画石碾玉之用墨线者。
【喜相逢】旋子彩画分配法之一种。
【雅五墨】旋子彩画之不用金色者。
【雅伍墨彩画】以墨色和白色相配而作的画称为雅伍墨,它以青地、墨线为主。
【墨线彩画】分墨线大金点、小金点二种。大金点除旋眼、花芯尖角突出部分线条为沥粉贴金外,其他线条一体为墨线。小金点只对旋眼和花心点金,五大线可为沥粉贴金,也看为墨色,其他各线一律为墨色。(见图69)
【锦枋心】彩画用锦为母题之枋心。
【搭袱子】苏式彩画将檐桁垫板檐枋心联合成半圆形之枋心。(见图63)
【二碌瓣】旋子彩画花心以外,旋子以内之花瓣。
【皮条线】彩画藻头菱花与旋子间之线条。
【西蕃莲】彩画或雕刻之母题,尖瓣程式化之花。
【西蕃草】彩画或雕刻之母题,藤形杆,两旁出卷叶之草。
【一字枋心】彩画枋心中,画一横线而不画龙凤等画题者。
【一整二破】旋子彩画分配法之一种。
【龙锦枋心】枋心彩画上用龙与锦相间为母题者。
【龙凤枋心】枋心彩画用龙凤为母题者。
【苏式枋心】画法写生,画题用花鸟人物山水器皿等之枋心。(见图63)
【金线箍头】箍头用金色线条者。
【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用金色线条花心菱地涂金色者。
【金线小点金】旋子彩画用金色线条只花心涂金色者。
【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线道用墨,花心菱地用金者。
【墨线小点金】旋子彩画线道用墨,花心用金者。
【猪料水】用猪血泥搓研成血浆后,以石灰水点柒而成。
【猪料灰】用血料、灰油、石灰水、面粉等按一定比例调和而成。
【有卡子黄线海漫苏轼彩画】是指在箍头内侧设卡子,只对枋心线、聚锦线、包光伏线等规矩部分用黄色线条。(见图63)
【无卡子黄线海漫苏轼彩画】是指在箍头内不设卡子,只对枋心线、聚锦线、包光伏线等规矩部分用黄色线条。(见图63)
【天花井口板】清称井口天花,指室内装修的顶棚或吊顶,用方木的或方格框,在方格内做花纹图案。(见图69)
【支条燕尾彩画】清称支条燕尾图案,用于天花支条彩画。(见图69)